阅读预计 19 分钟
一、事件经过
(一)背景概述
H-1B 签证是美国于 1990 年颁布《移民法》后设立的一项高技能专业人员签证计划,旨在允许美国企业雇用外国籍的专业技术人员从事需要高等学历或专业技能的工作。根据该项目规定,每财年美国移民局可发放 8.5 万个 H-1B 签证名额(含硕博豁免部分),吸纳科技、工程、数学和其他 STEM 领域人才。长期以来,此项目在美国科技业,尤其硅谷高科技公司中发挥重要作用,印度裔技术人员在该体系下占据相当比例。
据美国公民及移民服务局(USCIS)及媒体公开报道:2024 年 4 月至 9 月期间,美国共发放约 13 万份 H-1B 签证。其中印度裔背景的公司(或总部在印度的 IT 外包及咨询企业)共拿下约 2.4766 万份,占总数的近五分之一。
排名 | 公司 | 获批数量 |
1 | 亚马逊 | 9,265 |
2 | 印孚瑟斯 | 8,140 |
3 | 高知特 | 6,321 |
4 | 谷歌 | 5,364 |
5 | 塔塔 | 5,274 |
6 | Meta | 4,844 |
7 | 微软 | 4,725 |
8 | 苹果 | 3,873 |
9 | HCL | 2,953 |
10 | IBM | 2,906 |
然而,自 2016 年特朗普提出“美国优先”(America First)竞选口号后,H-1B 以及整体移民政策便成为美国政治争执焦点。一方面,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呼吁增加外籍高技能人才的流入,确保其在全球竞争中保持领先;另一方面,美国右翼民粹及部分工薪阶层则质疑高技能移民压低本土工资、夺走本土居民就业机会,或引发不利于本土利益的国际竞争。在 2016-2020 年特朗普首任期内,政府对 H-1B 申请规则多有收紧之举,但并未彻底取消。拜登任期末段,政府部门则颁布数项旨在简化申请流程、优化签证服务的新规,引来许多企业和移民群体的欢迎。
2024 年 11 月美国大选后,特朗普再次当选。在此权力交接阶段,原本因拜登政府倡导的“简化签证流程”而获得“短暂曙光”的 H-1B 政策,再次陷入变数。尤其当选总统特朗普近期在做新一届政府的人事布局时,围绕“是否继续支持 H-1B 外籍技术移民”的争论骤然升级,党内派系及社会各界反应激烈。
(二)特朗普团队任命印度裔顾问引发争议
克里希南任命引发的爆点:2024 年 12 月下旬,特朗普团队突然宣布一项重要的人事决定:任命印度裔背景的硅谷风险投资人斯里拉姆·克里希南(Sriram Krishnan)为新一届政府的高级人工智能(AI)政策顾问,并兼顾部分科技移民咨询职能,其与特斯拉、SpaceX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关系甚密。更受关注的是,克里希南早前多次公开表示支持美国进一步开放高技能移民,主张适度扩大 H-1B 签证名额、为外籍博士生和高技能移民进一步开辟绿卡通道等。
焦点所在:支持高技能外籍劳工与主张放宽 H-1B:任命甫一公布,立即在保守派政治圈和社交媒体平台上引爆舆论。原因在于:特朗普2016年竞选期间曾痛斥H-1B是“廉价劳工项目”,引导许多蓝领群体和民族主义者将其视作严重“蚕食美国白人就业机会”的制度;如今,他却任命一位公开支持H-1B签证且本身就是“印度裔外籍技术移民背景”的顾问,其政治象征意义可谓极具冲击力。
舆论反应:消息公布后,多个自称MAGA(Make America Great Again)支持者的极右翼账号在X(原Twitter)上迅速发难,抨击特朗普“背离选民承诺”“向全球化资本势力妥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极右翼活动家劳拉·鲁默(Laura Loomer),她发表数则贴文指责印度裔移民“侵占美国白人职位”,称克里希南为“第三世界入侵者”。此外,部分极端言论还渲染所谓“H-1B病毒”说法,意图挑起种族与文化冲突。
与此同时,另一派则迅速站出来为克里希南背书,称“若无外籍高技能人才输血,美国将无力应对全球创新竞争”。马斯克公开表示,自己当年也是通过合法移民程序来到美国,若无H-1B项目,美国将失去大量顶尖工程师和创新人才。马斯克甚至用激烈措辞回击极右翼人士对克里希南及印度裔人群的抹黑,扬言要在这个议题上“战斗到底”。硅谷的一些企业高管、投资大佬也纷纷支持。
特朗普本人态度模糊:外界高度关注特朗普对克里希南任命背后所传达的信号。起初,特朗普并未第一时间就该任命作出明确解释。直到社交媒体上出现“MAGA 不满”“背弃选民”等强烈质疑时,他才做出简短回应:“我对 H-1B 一直是持赞同态度的,在我自己的生意中也用过这套机制。我们会努力确保美国工人优先,但也要确保美国吸纳最优秀的人才。”此话与其 2016 年竞选辩论时“这是个廉价劳工项目”自相矛盾,再度表露其在“迎合草根反移民情绪”与“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之间的两难困境。
- 社交媒体激化对立与政策走向不确定性
极右翼意见领袖劳拉·鲁默(Laura Loomer)的抨击:紧随任命公告,“自称为自豪反伊斯兰者”的劳拉·鲁默(Laura Loomer)接连发文,坚决反对特朗普起用印度裔顾问。她将克里希南形容为“第三世界侵略者”,宣称“我们的国家是白人欧洲人建立的,而非印度移民”。她指责马斯克等亿万富翁“与外国人沆瀣一气,利用廉价劳工挤走本土美国毕业生”,并警告将全力阻击被其视作“破坏美国优先”的签证项目。
马斯克强势回击,多方“口水战”升级:面对鲁默等极端言论,马斯克毫不留情,用不乏粗暴的词句公开喊话鲁默一派。舆论场进一步两极分化:一方指责马斯克是冷酷的“全球资本家代言人”,另一方则认为鲁默等人宣扬种族主义,丑化所有印度裔人才。
民主党进步派意外“同声相应”:在此期间,民主党参议员伯尼·桑德斯(Bernie Sanders)也抨击 H-1B 签证“已沦为企业用于压低工资的工具”,称它带来的并非“最优秀、最聪明的人”,而是“低薪契约劳工”。他批评马斯克以 H-1B 签证招聘人才的目的是进一步打击美国工人待遇。此举让局势更具复杂:原本属于左翼的桑德斯与极右翼鲁默不约而同对 H-1B 提出谴责,但各自出发点又截然不同——前者是“反资本剥削”,后者更带有排外、种族主义倾向。
拜登政府末期简化签证改革前景不明:在特朗普正式就职之前,拜登政府已于 12 月宣布一系列简化 H-1B 签证及 F-1 学生身份转换流程的新规,本拟于 25 年 1 月中旬生效,以期进一步便利高技能人才入境。这些举措原本得到科技界和留学生群体普遍欢迎,但随着特朗普及其团队对移民政策态度的混乱,外界普遍担忧改革可能被推迟、冻结或废除。
(四)争议不断发酵的根本原因
美国经济结构与用工需求的两难:美国现代经济对高技能 STEM 人才需求日益旺盛,而本土劳动力储备相对不足,尤其是在芯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企业若无法招揽足量工程师和研发人员,将难以维持核心竞争力。然而,以特朗普为代表的部分政客又需要满足选民中对外籍移民的抵触情绪,利用“保护本土工人”进行政治动员,从而导致政府在吸纳高技能移民与迎合民粹需求之间陷入困境。
民主、共和两党内部均非铁板一块:本次 H-1B 争议凸显美国两党在移民问题上的新分裂:共和党内有“极右翼民粹派”(核心受众是白人中下阶层)和“富豪商业派”(得益于全球化和高技能移民)两股势力;民主党内也有极力主张工人权益、反对资本的进步派,与支持技术移民、多元化的建制派。随着全球经济环境变化,这种对立必然进一步加剧。
种族主义、排外情绪依旧潜在滋长:在特朗普 2016-2020 年首任期内,美国社会对移民问题产生过多次激烈争议,其中夹带种族主义及对外籍劳工的偏见。本次围绕印度裔顾问的争议再度揭示,在经济压力或社会矛盾背景下,排外言论依然可能获得一部分草根群体的情感共鸣。对克里希南人身攻击与对印度裔“病毒化”言辞等现象,展现美国社会问题的深层面相。
利益相关方博弈:科技巨头 vs. 工会、乡土社群:H-1B 计划涉及企业利润与本土劳工岗位。技术巨头、风投公司及跨国集团希望尽量减少用人成本,引入最顶尖的全球人才,而美国工会及部分保守群体则忧虑企业利用外籍劳工“对冲”美国职工待遇诉求。二者之争往往通过政治献金、媒体舆论和选票等形式呈现,导致 H-1B 议题在美国政治生态中反复成为博弈热点。
时间 | 事件 | 描述 |
24/12/17 | 拜登政府宣布H-1B签证改革 | 简化H-1B签证申请流程,延长F-1学生身份转换期限,并放宽非营利组织的签证限制,新规计划于2025年1月17日生效。 |
24-12-22至25-01-03 | 反印仇恨贴文在X上系统性传播 | 华盛顿智库报告显示,X平台上针对印度裔的仇恨言论在此期间激增,反映白人至上主义的系统性传播。
|
24/12/26 | 斯里拉姆·克里希南被任命为AI高级顾问 | 印度裔企业家斯里拉姆·克里希南被特朗普任命为人工智能政策高级顾问,支持扩大H-1B签证,引发争议。
|
24-12-27至25-01 | MAGA派与硅谷右翼内部冲突 | MAGA派与以马斯克为代表的硅谷右翼在技术移民政策上分歧加剧,MAGA派指责H-1B签证计划牺牲本土工人利益。 |
25/1/1 | 美国反印情绪高涨 | 由于H-1B签证争议,美国右翼针对印度裔技术移民的种族主义情绪愈演愈烈,印裔群体成为右翼攻击目标。 |
25/1/2 | 劳拉·鲁默发表反移民言论 | 极右翼意见领袖劳拉·鲁默在社交媒体抨击印度裔技术移民,称其“抢夺”美国工作,引发社会舆论热议。 |
25/1/3 | 马斯克与桑德斯激烈交锋 | 桑德斯批评H-1B签证压低本土工资,指责马斯克为“资本家代言”;马斯克则强调H-1B签证对美国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性。
|
25-01-05至01-06 | 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访问印度 | 拜登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杰克·沙利文访问印度,讨论美印战略合作,强调两国伙伴关系的重要性。 |
二、各方态度
(一)特朗普及其核心团队的立场及顾虑
矛盾表态与潜在政策选择:特朗普在2016年竞选期间,大量吸纳反移民民粹情绪,将其转化为选票基础,并宣称“限制甚至取缔H-1B”以“保护美国工人”。然而,在其第一任期实际执政中,又并未彻底叫停该项目,而是推进多项“提高门槛、严查外包滥用”的举措。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出于经济发展的需求,特朗普政府并不愿与硅谷和华尔街彻底翻脸;另一方面,他亦担心大范围抑制高技能移民将削弱美国在全球科技博弈中的优势。
特朗普团队关键人物如斯蒂芬·米勒(Stephen Miller),过去主导极端收紧移民的政策,如若担任副幕僚长等要职,有可能与支持技术移民的顾问们产生内部冲突,导致政策走向在 2025 年前后出现反复。在克里希南任命引起强烈争议之后,特朗普于媒体上仅做模糊回应,既肯定H-1B的重要性,又再次强调“美国工人优先”。此种两面表态极具政治色彩:
口径与施政落地或存差异:在克里希南任命引起强烈争议之后,特朗普于媒体上仅做模糊回应,既肯定H-1B的重要性,又再次强调“美国工人优先”。此种两面表态极具政治色彩:
- 对MAGA草根派,他要保持“反移民”的姿态,以免被指“背叛核心选民”;
- 对硅谷与大企业,他仍需保持必要的配合与弹性,以获取资金与政策层面的理解。
政治算计:获取企业支持 vs. 遏制党内分裂:面临 2025 年上任后的执政压力,特朗普需要稳固华尔街、硅谷等商业力量对其经济政策的配合,同时避免过度激怒极右翼选民基础。故其政府或许在 H-1B 政策上会呈现某种折衷:既不彻底封杀,也不会大幅放开;可能出台改革措施以表示“没有背弃美国工人”,但在具体执行环节可能留有余地。
(二)埃隆·马斯克等“技术精英派”主要观点
马斯克立场鲜明,坚定支持H-1B:马斯克强调自己当年也是通过 H-1B 等途径进入美国,创办企业后更是广泛依赖高技能外籍工程师。若无这套签证体系,美国不会出现特斯拉、SpaceX 这样的明星企业。其他硅谷巨头(如谷歌、微软、Meta)的高层人物也多次表达类似观点,称在人工智能、云计算、芯片研发等高度竞争行业,美国理应网罗全球最好人才,拒绝“民粹主义”干扰。谷歌、微软等亦有大批印度裔工程师和管理层。
支持改革但坚持要“更高配额”:马斯克等并非否认 H-1B 存在雇主滥用、工资压低等弊端,他们有时也倡议提高签证持有者最低薪资标准,以减少对本土普通劳动者的冲击。但其核心诉求仍是:美国政府应当给予更多签证名额,并简化审批流程,而非大幅削减或严控,从而充分吸纳全球“顶尖工程师与科学家”。其核心逻辑仍是:美国若想在全球竞争中保持技术先发优势,必须保有对高技能移民的政策开放度,切勿为了政治“面子”而因噎废食。
与民主党建制派某种程度的契合:值得注意的是,马斯克等人虽在部分政策(如企业减税、监管宽松)上更倾向共和党,但在移民尤其高技能人才议题上却与民主党建制派或中间派看法接近。拜登政府末期推出的签证改革措施也得到不少硅谷领袖的肯定。这在客观上也使得马斯克与特朗普阵营中极右翼群体存在天然分歧。
(三)MAGA 激进派与右翼民粹势力的表态
种族主义与反精英论交织:诸如劳拉·鲁默、史蒂夫·班农(Steve Bannon,曾任白宫首席战略师)等右翼意见领袖,近来对于 H-1B 议题持猛烈抨击态度。他们大打“外来移民抢饭碗”“白人受害”以及“对抗硅谷寡头”三重口号,呼吁特朗普恢复 2016 年竞选时曾短暂承诺的“收紧、甚至叫停 H-1B”。
- 鲁默在社交媒体上散布仇印言论,试图贴上“第三世界侵略”和“有味道的外来文化”等歧视标签。
- 班农则批评马斯克“站在华尔街和全球资本势力那边”,试图借扩招外籍劳工来削弱美国工人的议价能力。
与桑德斯的“联合发声”只是表象:MAGA 群体对 H-1B 的厌恶与桑德斯式左派对该签证的批评存在表面共鸣,但深层动机并不一致。前者多是出于种族、文化及民族主义考量,而后者更多在意企业资本对劳工待遇的压榨。因而,这种“异端同声”的现象并不意味着结盟,而更像是“各自攻击该签证项目的不同面向”。
对特朗普政府内部分裂的催化:MAGA 派当前将矛头指向克里希南的任命,也暗示对特朗普在移民议题上的立场摇摆不定。他们要求特朗普任命更多“真正的反移民人士”,警告若他在高技能移民问题上“背叛”选民,2026 年的中期选举或会受到牵制。此种压力将使特朗普政府内部围绕 H-1B 的政策走向更具不确定性。
(四)维韦克·拉克丝瓦米(Vivek Ramaswamy)
维韦克曾多次表示现行 H-1B 签证体系“坏处多于好处”,会沦为“雇佣廉价外籍劳工”的工具。他认为美国企业往往通过外包等方式,把真正的高技能人才与“工资压低策略”混为一谈,导致项目名额出现滥用,使高技能移民因签证绑定雇主而沦为“准契约劳工”。作为 DOGE 负责人以及特朗普团队“改革委员会”的重要成员,维韦克手握一定话语权。若持续推动对 H-1B 的严格审查与结构性改造,可能争取到部分“反外包”共和党人支持。
与马斯克、硅谷等高科技力量的“若即若离”:值得注意的是,维韦克在接受访谈时曾表示,“很多印度裔或第一代移民工程师在刻苦程度、学习能力和风险承担上优于在美国本土环境下成长的年轻人”,并将其归因于“移民群体带来的文化优势”。此话一出,立即在社交媒体上引发轩然大波。许多 MAGA 支持者质疑维韦克是否真正认同“美国优先”。尼基·黑利(Nikki Haley)等共和党同僚迅速表态反对,称此言论“无视本土工人的智慧与奉献”;民主党阵营亦借机批评维韦克“鼓吹印度裔工程师特殊论”,与其前期反对现行 H-1B 体系的主张“前后矛盾”。
维韦克本人即具印度裔背景,他对 H-1B 体系的强烈批评,却又肯定印度工程师的“文化优势”。一方面有印裔领袖支持维韦克“拨乱反正”,另一方面也有人担心他的言论会激化“排斥印度裔”的反弹,其“折衷式保守”路线能否有效统合两极诉求,尚需时间验证。
(五)民主党部分进步派、工会团体及其他意见领袖的态度
桑德斯公开指责 H-1B 在实际运作中“提供给大公司廉价外籍劳工”,导致美国技术岗位工资被整体压低,呼吁大力整顿签证发放流程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他还强调要给本土大学生与工人更多机会和培训。部分工会组织也质疑 IT 外包公司、印度咨询公司等利用 H-1B 转移美国本土工作。例如迪士尼在 2015 年曾用外包模式替换美国雇员,引发巨大争议。
传统民主党建制派立场相对温和:民主党建制派往往支持高技能移民,认为其有利于美国科技与经济发展。他们更多呼吁完善制度、打击签证滥用行为,以平衡劳工权益和企业需求。一些州长、市长则担忧若过度限制 H-1B,硅谷或其他科技园区企业将难以在人才竞争中胜出,打击当地经济。
公共知识分子及院校态度多元:部分学者支持持续引进 STEM 领域外籍人才以维持美国高校研究实力;也有学者认为应提升本土教育质量和科研经费,避免对外国人才过度依赖。
(六)印度裔社区与印度政府对争议的反应
印度裔社群:捍卫自身贡献,警惕种族主义抬头:美国境内的印度裔群体对近期反印言论深表不满,强调印度裔技术移民为美国科技繁荣作出巨大贡献,也创造不少就业机会。印度裔领袖提醒美国社会,应警惕借 H-1B 议题煽动的种族偏见。同时,他们敦促印度政府与美方继续就人员往来便利化进行外交沟通。
印度政府:呼吁维护高技能人才流动:印度外交部多次表态,强调印美之间在高科技和数字经济领域合作前景广阔,大量印度技术人员前往美国有利于双边经贸联系,希望美国保持移民及签证政策的稳定。印度驻美大使馆亦向新当选总统团队递交意见书,指明若大规模缩减 H-1B 将对美国企业发展和印美关系均造成冲击。
对印美经贸合作的影响不容小觑:考虑到印度技术服务出口对美高度依赖,一旦美国政府显著收紧 H-1B 签证,可能影响印度外包行业及印度裔技术人才向美转移进程。另一方面,美对印投资及科技项目合作亦会受阻,对两国互利共赢产生负面效应。
(七)美国商界、行业协会及主流媒体的立场
大型跨国企业及行业协会:美国商会(US Chamber of Commerce)、信息技术产业理事会(ITI)等组织多次发声,呼吁政府维持或增加 H-1B 签证额度。他们指出美国失业率在 STEM 领域仍维持较低水平,高技能移民为企业注入创新活力,而非对本土劳工形成普遍冲击。
传统制造业与部分中小企业看法不同: 一些传统制造业、服务业雇主相对倾向本土用工,担忧美国工会对外籍劳工薪酬产生的劳资纠纷。整体而言,商界内部也有分歧,但以大企业、IT 巨头态度最为强势。
媒体舆论:割裂与对立: 美国主流媒体就此事展开广泛报道,并形成两极化倾向。偏自由派媒体(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多次刊文,强调高技能移民的重要意义,批评种族主义言论;保守派媒体(如福克斯新闻部分节目)则聚焦本土工人受损案例,助推民众对 H-1B 项目的质疑。网络自媒体平台上更是持续出现仇恨言论与反击言辞互相交织,社会撕裂隐患不容小觑。
斯里拉姆·克里希南的任命事件引发的舆论风波,并非个案,而是关乎美国经济结构调整、全球竞争环境加剧以及国内右翼民粹与精英利益互相冲突的深层矛盾在新形势下的再度爆发。下列几点值得关注:
特朗普政府或作两方面区分处理:鉴于“大规模限制非法移民”仍是特朗普对选民的重要承诺,而技术移民在美国经济中不可或缺,预计他在宣传上将继续打击非法移民,同时在 H-1B 等高技能签证领域进行有限“改革”。其核心措施可能包括:提高最低薪资要求、加大对外包公司滥用签证的监管、对企业申请加强资格审查等,以在保护本土工人和保留高技能人才间寻求相对平衡。
硅谷与极右翼继续角力,党内裂痕恐加深:马斯克等技术精英与 MAGA 民粹派的对立并非暂时冲突,而是美国保守阵营内部日渐清晰的分裂线之一。特朗普在国会需要民粹派协助推进其他法案,却也需要科技、金融界的资金和支持。这种张力若无法有效化解,将在未来数月持续影响白宫团队人事任免及关键政策。
种族主义情绪或被进一步放大:克里希南遭到极端派的种族攻击、印度裔群体成为“替罪羊”的趋势值得警惕。这种情形一旦没有得到及时驳斥或遏制,可能催生更多带有排外倾向的社会暴力事件,加剧美国社会分裂和仇恨犯罪风险。
对印美关系的潜在影响:印度及其他外籍人才在美国高科技产业占有举足轻重地位。如若美国政策大幅收紧,将对国际人才流动及跨国研发合作造成冲击,并对印美经贸合作前景产生负面影响。印度官方已明确表达关切,后续印度或采取谈判、外交沟通等方式力保其科技输出渠道畅通。
- 短期内,可能出现“一边高调严控非法移民,一边保留甚至小幅扩容高技能通道”的操作;
- 中期需关注共和党内部路线之争是否导致更激烈的政策摇摆;
- 长期看,美国对全球高技能人才的吸纳战略很难彻底逆转,但其形式、流程、成本和优先度或将有所变化。
附:H-1B签证申请人数已连续数年突破40万,而印度申请者长期占比超过75%。印芯片行业人才有望缓解美芯片供应链劳动力短缺问题,但美签证政策限制美印扩大相关合作。美半导体行业协会(SIA)报告指出,2030年美芯片行业预计增加115000个就业岗位,其中58%面临空缺风险。印驻美国大使馆副馆长斯里普里亚·兰加纳坦24年5月20日曾表示,印芯片领域人力资源丰富,可满足美国经济发展的需求。然而,美当前面向印公民的签证制度阻碍美印相关领域合作。